【政策解读】关于全面推行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的通知(发改财金〔2025〕565号) |
|
|
|
政策速览 《意见》提出开展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记录的证明(以下简称“信用代证”)是使用基于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汇集的各领域违法违规信息形成的专项信用报告,替代多个行政机关单独出具的有无违法违规记录的证明。这不仅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惠企便民的重要举措,也对提升行政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夯实专项信用报告数据基础上,提出各省(区、市)专项信用报告应至少涵盖行政处罚(含简易程序作出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和刑事裁判(犯罪记录)等信息。 对地方政府产生的相关信用信息,各省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部门(以下简称“省级信用牵头部门”)要会同数据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数据共享标准,加强相关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对中央国家机关产生的相关信用信息,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送给省级信用牵头部门。按照“谁产生、谁负责”原则,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建立数据异议反馈、核查修正机制,持续提高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 政策背景 为何要“以信代证”? 过去,企业申请上市、招投标或优惠政策时,需向公安、市场监管、税务等十几个部门逐一申请“无违法违规证明”,耗时耗力。其次可以解决信用数据“沉睡”难题,尽管全国信用信息平台已归集海量数据,但跨部门、跨地区共享不足,导致企业重复提交材料。 此次改革的核心,正是通过信用信息整合,让数据“活起来”,并且在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简化证明流程,此次“信用代证”正是落实这一部署的关键举措。 政策亮点 一是一纸报告,全国通用。报告涵盖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严重失信名单、犯罪记录等核心信息,覆盖企业、个体户等主体,并支持跨省互认。 二是数据动态更新,标注“已修复”。信用信息实时归集,已修复的失信行为会明确标注,避免“一刀切”影响企业权益。例如,某电商企业因轻微违规被处罚后完成修复,报告中将显示“已修复”,不影响其申请贷款。 三是线上线下双通道,24小时不打烊。线上通过“信用中国”网站一键生成报告,线下政务服务窗口同步支持,解决老年经营者等群体的数字鸿沟问题。 四是五年追溯期,灵活适配场景。报告默认涵盖近五年记录,但企业可根据需求自定义时间范围(如上市需十年无违规记录),兼顾灵活性与合规性。 五是异议申诉“一键直达”。若企业对报告内容有异议,可通过省级信用平台在线申诉,相关部门需在10个工作日内核查反馈。广西已通过此机制为30余家企业快速修正信息。 六是严打数据泄露,筑牢安全防线。建立信用信息全链条追溯机制,违规泄露、篡改数据的行为将被严肃追责,从源头保障企业隐私。 政策影响 对于企业来说降本增效,轻装上阵。中小微企业减少证明开支,专注核心业务;跨省经营企业打破地域壁垒,加速市场拓展;信用优良企业凭报告快速获取融资、政策支持。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从“盖章者”转向“服务者”。减少重复行政审核,释放人力资源;通过数据共享提升监管精准度。 对社会来说,信用价值显性化。倒逼企业重视信用积累,推动“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营商环境形成。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