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有“价” 加速“临”跑临平区率先构建小额建设工程全链条监管新模式 |
|
|
|
长期以来,各地非依法招标(小额)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小额工程”)管理普遍存在量大范围广、投标企业多、规则不完善和行业监管难等问题。临平区以“监管信用+公共信用”在小额工程中的应用场景建设为抓手,构建“3+1+1+N”全链条监管新模式,即围绕施工企业、监理企业、代理机构3大关键市场主体,建成1套诚信制度体系,打造1个综合监管平台,分类推行N套诚信定标机制,逐步形成推动小额工程交易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坚持长效施治,以建章立制夯实诚信底座。 临平区牵头搭建全区小额工程诚信管理的制度框架和管理机制,通过信用激励引导市场主体提高诚信意识。一是出台诚信管理制度。2021年,该区率先出台小额工程全链条管理实施办法,配套制定了施工企业、监理企业、代理机构等3个诚信管理制度,统一诚信数据收集标准,明确诚信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结果以及加扣分分值等,量化204项评价指标。以施工企业为例,评价指标量化为68项,内容涵盖标前、标中、标后全生命周期。二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围绕施工企业、监理企业、代理机构3类市场主体,采用大数据手段建立诚信数字档案,有效整合各类信用信息,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精准画像,并由专人实施动态管理,做到公开、透明、可查。三是明确诚信定标规则。改变单纯拼价格的“低价中标”或单纯拼运气的“摇号中标”的模式,将诚信分有效应用于小额工程施工、监理、代理(造价咨询)项目交易中,对守信市场主体采取激励措施,让诚信分高的企业多中标,着力破解劣币驱逐良币问题。其中30—400万元施工类项目,采取“明标抽签+诚信定标”或“合理低价+诚信定标”;20万元以下监理项目和30万元以下招标代理项目,采取“明标抽签+诚信定标”或“诚信入围+明标抽签”的交易方式,均按诚信分高低定标或入围;20万元以上监理项目和30万元以上招标代理项目,每个项目入围20家企业进入电子暗标评审环节,其中5家入围单位需从诚信分排名前10的竞标企业中随机抽取;同时,诚信分×联动系数计入综合得分。 二、打造综合监管平台,以数字赋能实现全链管理。 通过小额工程全流程数字化监管应用,实现诚信数据一网汇集、多端运用、全链监管。一是一个平台总揽。将诚信制度体系应用至线上数字化平台,经过3年的迭代升级,打造成一个集交易、监管、预警为一体的小额工程综合监管平台,内含小额工程全流程电子交易、电子暗标评审、中介超市、小额诚信管理、小额工程监管仓、施工刷脸考勤系统、施工过程管理手机端应用等10个子系统。平台监管项目范围涵盖所有的小额工程项目和相关服务类项目,即包括所有400万元以下施工项目、招标代理(造价咨询)项目和100万元以下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类项目。二是两场联动贯通。通过标前、标中、标后3个环节诚信评价数据的应用贯通,实现小额工程交易市场与中标单位履约现场的“两场”联动,联动有效期为12个月,进一步压实各环节的监管责任。三是多套算法预警。系统搭建政府端、市场端的200余种算法模型,对项目立项、工程交易、合同签订、施工现场管理、开竣工、审计和履约评价等关键环节进行“红”“黄”双色预警。同时,通过“小额工程监管仓”对市场主体和建设单位、公共交易主管单位、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实时监管分析。 三、强化评价结果运用,以刚性监管维护信用价值。 诚信体系运用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执行。临平区坚持用好信用评价结果的失信联合惩戒手段,以结果刚性运用体现信用价值。一是多维评价,消除监管盲区。在统一的“诚信档案”和“智慧监管”基础上,招标人、建设单位、行业主管部门“术业有专攻”,各司其职进行评价赋分,实现多维度跨行业信用信息互认共享。以代理机构为例,信用档案基础分100分,评价指标源于区公管办、区交易中心、区住建局、区财政局、区审计局等7个区级部门,以及相关项目的招标人、建设单位等,确保评价全面有效。二是动态赋分,实现精准管理。通过系统自动打分等方式开展诚信赋分,每月发布诚信公告,定期开展实地督察,实现日常动态评价和阶段评价结合,引导市场主体重视各项日常工作和长期经营行为,避免企业“躺赢”高分。三是联动监督,压实各方责任。联合区纪委监委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定期发布督查通报,通报拆分标段,未按期签订合同、未按期履约评价、未按期送审等问题。借助纪委力量跟进监督、联动核查、定期组织“回头看”,推动各建设主体落实整改。同时,建立小额工程容错免责事项清单,让监管部门放开手脚,真正调动起部门监管主动性。 该区自2021年实施小额工程信用应用场景建设以来,诚信评价的公认性和权威性进一步增强,小额交易市场日趋规范,实现了“九龙治水”的条线治理向“五指成拳”的系统性治理转变。一是市场交易秩序日益规范。诚信分应用于小额工程交易活动以来,累计对3类市场主体诚信加分3452家次,扣分3487家次,“诚信定标”交易项目数达2229个,预警处置围串标企业85家次。有效解决了小额工程交易规则不明、现场管理缺位、代理质量不高等问题。二是小额工程质量有效管控。招标投标交易市场与履约现场联动的做法,使中标单位更加重视标后履约行为,提升了标后管理的质效。小额工程提前或按期竣工项目占比达96.55%,按期完成审计的项目占比达95.24%,项目实施效率与以往相比提升3倍以上,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得到明显提升。三是市场主体获得感逐步显现。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信用管理体系,引导市场主体树立“想中标必须先守信”的预期,提升了市场主体履约践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诚信评价“一碗水端平”、定期公示、实时可查的做法也获得了投标单位的好评。较好地破解了劣币驱逐良币问题。四是建设单位监管效率实质提升。将小额工程开工、竣工、结算审计、人员考勤等落实给施工单位主动举证赋分,大大减少了建设单位的工作量,提升了监管效率;同时,将建设单位履约评价结果作为诚信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应用于小额交易活动,使履约评价真正成为监管市场主体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区合同按期签订率达90%以上,履约评价率达95%以上。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