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做好生态环境信用监管 以“信”之墨描绘生态新图景 |
|
|
|
题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方面特别提出,“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以环境信用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既是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国家要求,又是推进“两山”转化的具体创新实践。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信用监管对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金秋时节,叠翠流金。神州大地,江山如画。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2024年7月18日,如潮掌声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中国正以坚定的步伐走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变为现实。《决定》在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方面特别提出,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 以环境信用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既是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国家要求,又是推进“两山”转化的具体创新实践。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信用监管对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记者梳理发现,近两年,各地方积极探索,构建起衔接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全方位、全要素的新型“信用+”监管服务机制,实现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各方面深度融合。 扎实“立信”信用承诺让环评审批“提速增效” 去年6月,国家电投集团重庆合川发电有限公司三期工程收到了来自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的环评批复,比之前承诺的时间缩短了8个工作日。“我们通过深入调研学习北京、上海、浙江等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在优化环评审批方面的改革举措,在现有优化环评审批举措上‘做加法’,进一步压减审批时限。”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处负责人表示。 今年4月,南通市首个环评和排污许可“两证同发”举措在南通开发区落地见效。该局在完成南通环帮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一般工业固废智能化分选与再利用项目(一期)环评,并经法定公示后,立即向该公司同步发放了环评批复和排污许可证,仅历时20天,创造了全市环评和排污许可审批时长的最短纪录。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开发区分局负责人介绍,这一举措打破了现有先环评再排污许可的审批模式,集约审批资源,压缩审批时间,实现项目环评和排污许可同步申请、同步审核、同步发证,全流程节省时间过半,助力优质建设项目尽快落地投产。 ……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信用机制为抓手,近2年来,各地方深入贯彻落实环评审批“放管服”改革要求,通过制度、机制双创新,逐一破解了环评审批“周期长”“入门难”、环评机构“选择难”、环评文件“编制难”等问题。通过推行告知承诺环评审批模式,打破原有审批环节,进行审批流程再造。对符合告知承诺要求的项目,企业做出相应信用承诺,生态环境部门当场批准,省去技术评估、项目签批、各级公示环节与时间,极大地缩短了审批时限,为企业提供了便利。 记者发现,地方在探索过程中,不仅有生态环境部门的深入研究,也有与其他部门协同合作的积极尝试。 2023年4月,杭州市首次印发《杭州市“承诺+公证”环评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方案》,2024年9月,修订并正式发布。“环评审批所需提供的材料由串联式调整为并联式,即涉及其他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在具有完成的可行性、可预见性、不颠覆环评结论等情况下,可采用‘承诺+公证’改革试点,避免不同部门对同一事项重复把关。”杭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此次改革试点与司法部门合作,率先将公证制度引入行政审批领域,首次开展跨部门行政许可相关制度改革,提升建设单位承诺的公信力和法律效力。同时,将改革创新纳入容错免责机制,解决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履职的后顾之忧。 业内专家分析,近年来,各地方积极推行承诺制,取得了诸多成效,承诺制实行“宽进严管”,调低了准入门槛,提升了行政审批效能,把力量集中在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上。建议下一步与之相配套的环境部门更加积极通过信用监管、分级分类执法,让生态环境守信守法者办事更便利,失信违法者寸步难行,让污染无所遁形。 智能“评信”信用评价让环境监管“精准有力” “这家环评机构目前是‘黄色’的,做交付的环评验收还是要靠谱点,这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一位正在查看环评单位信用的建设单位指着桐庐县中介优选系统嘀咕道。在环境信用治理过程中,杭州市生态环境局统一搭建“生态智卫”平台的环评服务子系统,系统对环评机构及其人员实施“红绿黄三色赋码管理”,机构或个人因环评编制质量问题受到罚款或行政处罚的赋红码;受到通报批评及其他行政处罚的赋黄码;其余赋绿码。 环评服务系统实现了多跨协同、全过程动态监管,使环境信用成为各经营主体“感得到、用得上、管得住”的依据。依托跨部门跨层级互认机制,系统会将赋码结果及时推送至市审管办“中介服务超市”和省厅“浙里环评”中,使整个环评行业运作更加公开透明。系统实施后,建设单位能根据信用评分择优选择委托环评机构编制环评,编制时间平均耗时缩短20%左右,环评质量问题发生率下降9%,切实降低了建设单位因环评编制问题承担相应责任的风险。 浙江杭州只是一个缩影,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生态环境信用工作,目的是引导企业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管理水平,持续增强绿色高质量发展能力。”近几年,各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积极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已完成初评的企业及时开展动态信用评价,将企业划分信用级别,对不同级别的企业采取差异化分类监管措施。 对环保诚信单位,在各项激励措施方面,列为优先选择对象,让守信者得实惠,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例如,甘肃天水就依据《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企业名单》,筛选治污设施运行正常、无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信用信息良好的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对清单内企业,将在专项资金补助、银行贷款等领域予以适当支持,各类专项执法行动免于检查,“双随机”抽查采取非现场监管方式,尽量减少其现场抽查频次;对清单外企业,实行差异化执法监管,适当增加现场抽查频次,督促企业落实环保主体责任。 对环保失信单位,加强监管,开展联合惩戒,督促指导其持续改进环境行为。日前,河南省生态环境厅通报了4起典型案例,并依规对涉事企业环境信用等级给予降级、处罚等处理。根据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2023年度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有关情况的通报》要求,全省生态环境系统3年内不得向涉事的4家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购买政府服务,鼓励企事业单位优先选择环境信用诚信单位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服务。 记者在采访部分省市的发改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时,他们表示,智能“评信”使监管部门全面准确地掌握环评机构及其人员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环评监管全流程闭环,不仅提高了环评工作质量和监管部门监管效率,而且塑造了更为清朗透明的环评服务市场环境,推动构建科学化、精准化、市场化的生态环境社会治理体系。 重新“拾信”信用修复让环保工作“提质升温” “如果一个企业此前有环境方面的问题,可能影响企业信用。如果改正了,还是一个比较好的企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在10月22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生态环境部正在健全企业环保信用修复制度,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引导企业“纠错复活”,帮助企业“应修尽修”。 这是近日印发的《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中的举措之一,该文件还明确了严禁以生态环境保护名义向企业摊派,严禁打着环保幌子搞“一刀切”,严禁为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应付督察等采取紧急停工等简单粗暴行为。 记者梳理发现,近2年,为了切实解决企业不知失信、不会修复等难题,重庆市、广东深圳市、辽宁大连市等城市相继印发了信用修复工作指南等政策文件,规范生态环境领域信用修复管理工作,提升信用修复服务质效,为基层开展信用修复工作提供行政指引。 同时,上海市、江苏扬州市等生态环境部门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增加失信告知内容,使企业在接受行政处罚的同时,第一时间知晓相关处罚信息的信用公示网址、公示内容,引导企业主动进行信用修复,保障企业权益。积极指导已完成整改的企业通过“信用中国”网站进行线上信用修复工作,针对企业遇到的疑难问题,市级环保和信用部门建立沟通机制,协助完成信用修复。 今年,为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质效,助力优化营商环境,部分城市还创新推出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义务与信用修复方式“双告知”制度、“三书同达”“四书同达+信用修复到期提醒”等举措,实现信用修复线上“一网办”、线下“一窗办”,“一件事”一次办好,助力企业重塑形象、轻装上阵。 在福建厦门,为破解有披露义务的企业存在因环境信息披露途径分散、信息披露不规范等可能被再次处罚的风险,监管部门间因监管信息不能共享导致联动不畅,公众无法全面获取企业环境信息导致社会监督效果不佳等难题,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相关部门推出“双告知”制度,据悉,这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将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义务与信用修复方式“双告知”的制度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实现企业规范、便捷、高效履行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义务,高效助力企业重塑信用,让企业在合法合规中提高竞争力。 在江苏太仓,生态环境局在为一家企业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一并送达《环保信用记录告知书》和《信用修复指引》,“三书同达”提醒工作机制为企业信用修复开辟了绿色通道。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41家企业在这一政策的引领下完成信用修复,实现了从“违规”到“合规”。太仓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分企业因一时疏忽或管理不到位而面临行政处罚,处罚不应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而应成为促进企业自我审视、积极整改的契机。 在湖北宜昌,从今年10月起,生态环境局创新推行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四书同达+信用修复到期提醒”制度。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为企业送达《行政合规建议书》《信用修复告知书》《信用合规建议书》。下一步,宜昌市生态环境局还将坚持“谁处罚、谁告知”原则,加强对企普法宣传,常态化推进助企纾困信用修复指导服务工作,在严格环境执法监管的同时为企业厘清相关法律法规、整改方向、信用修复等内容,建立健全执法、普法、服务三者有机融合新机制,助力宜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此外,为持续加大社会参与以及公众监督力度,记者梳理发现,大部分省市生态环境局都会在每年“环境公众开放日”等重要活动期间,指导市民登录“企业依法披露的环境信息系统”,查询身边企业的环境信息,让群众拥有更多生态环境获得感。 智慧“用信”绿色金融让守信企业“降本增效” “入选生态信用企业白名单,不仅授信额度增加了还可享受更优惠的利率。”浙江天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受益于邮储银行丽水市分行推出的“企业生态信用贷”,公司授信额度增加了500多万元。近年来,浙江丽水创新建立生态信用体系,出台生态信用行为正负面清单,对个人、企业、行政村开展生态信用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运用于贷款准入、额度计算和利率定价等方面,通过金融激励约束措施,提升各类主体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则是立足当地绿色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探索“碳汇+质押贷”模式。在自治区率先探索“林草碳票质押贷”,即将企业碳排放量与授信资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挂钩,企业购买林草碳票后,可适当提高授信资质、增加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鼓励碳排放企业通过购买林草碳票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全市实现绿色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截止到今年9月,已成功发放2100万元的碳汇权质押贷款,为认购包头林草数字碳票的内蒙古京正钢铁有限公司发放首笔碳票质押贷款200万元,成为全国地方碳票质押贷款的成功案例,也是全区首笔碳票质押贷款。 记者发现,近年来,各地方大力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探索融合乡村振兴,带动农业、旅游多元新业态发展的绿色共富之路。在当地政府和金融监管等部门指导下,金融机构下沉至乡村,实现授信到户。同时,在做好这一系列普惠金融的基础上,金融机构还围绕绿色金融等主题,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结构性货币信贷工具等创新推出金融产品,以优质、高效的政策性金融服务助力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任玉洁表示,“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关键环节。目前,政府财政力量在生态保护方面发挥着核心支持作用,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则依赖于市场力量,通过交易促成生态资源的价值得到恰当体现。在市场化过程中,如何平衡金融介入的授信风险与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长期效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10月,金融机构在绿色低碳转型领域的授信管理又获得明确方向。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探索建立生态信用行为激励机制,将企业降碳、减污、扩绿等表现作为贷款审批、额度测算、利率定价的重要参考因素。 业内人士认为,建立生态信用行为激励机制,能够进一步以市场手段促进企业、机构和个人积极参与降碳、减污、扩绿等行动。该机制一方面能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帮助金融机构更精准地识别和支持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从而提高绿色金融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将激励企业更加积极地投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廷辰认为,生态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环境治理效率,金融支持将成为对企业的重要激励手段,同时还有利于监管提效降本。“近年来,我国各类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传统监管模式对所有监管主体平均用力,监管成本高,企业压力大、受干扰多。而以生态环境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模式,对环境领域表现好的企业,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对污染排放较多、环境危害较大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生态信用体系建设激发企业自觉遵守环保规定的积极性。生态环保表现优异的企业,能够在申请财政性资金项目、享受税收优惠等方面获得优先照顾。” 谈及落地“探索建立生态信用行为激励机制”的难点,赵廷辰建议,下一步,一是应切实用好政府部门分享的涉企环境信息。信息不对称是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难点。依托环境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有关部门一般会将企业基础信息、环境执法监管信息等与金融机构按需共享。二是要因地制宜开发金融服务产品。围绕涉企环境信息,立足当地的自然经济禀赋,设计开发符合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量体裁衣满足企业绿色发展需求。三是完善授信管理机制。优化授信流程,将企业降碳、减污、扩绿等表现作为贷款审批、额度测算、利率定价的重要参考因素,有效做好信贷风险防控。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下一步,各地方将继续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工作部署,以生态环境信用建设为抓手,着力提高各类主体生态环境保护自觉性,努力推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携手书写出新的绿色“信”奇迹。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