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法院创新司法链智能合约重塑信用体系 |
|
|
|
案例介绍 到期未还款?司法链智能合约“帮”你还 40多岁的李思(化名)是杭州某公司的销售部经理,在某银行申请了一张信用卡,两年后他的信用卡共欠下6万7千余元,并一直未还钱。随后,银行将李思起诉到西湖法院,追讨欠款本金及利息。 西湖法院诉调对接中心组织双方诉前调解,双方达成分期归还本息的调解协议,约定李思分18个月归还总计7万元的本金及利息。 随后,双方在线签订诉前调解协议。同时,法院调解员向双方介绍了西湖法院推出的司法链智能合约。 以往,如果只有司法确认调解协议,如债务人不履约,银行每个月都需找法院申请该月未还款的强制执行。而签订司法链智能合约后,司法链智能合约会自动触发去划扣债务人在某金融机构账户中的余额。 对银行来说,合约能在债务人后续履约的保障上,为银行多上一道“保险”,且司法链智能合约带给银行更多便利。 对债务人来说,现签订调解协议加智能合约的方式,他若一时忘记按时还款,通过司法链智能合约自动划扣成功也视为债务人完成履约,不会立即影响到其征信。 后李思表示自愿将该协议转化为司法链智能合约,签订好的合约随即在司法链上被存证。 在双方约定的第一个分期还款日,李思未主动归还3800余元。次日,司法链智能合约自动触发,当天成功从李思在某金融机构的账户中划扣到3800余元,然后立即将这笔钱款打给银行,该次还款得以成功履行。 为提高金融债权实现效率、降低实现成本,维护诚信公平的社会秩序,西湖法院在全国率先以金融纠纷入手引入司法链智能合约,将智能合约场景+区块链技术嵌入诉前调解流程中,数字赋强诉前调解协议公信力和约束力,推动诉讼案件关口前移,实现纠纷源头治理和社会信用体系再造,自2021年司法链智能合约调解平台运行以来,平台已审核分配41万余件案件至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在调案件16万余件,已化解25万余件纠纷,为缓解金融纠纷长期高位运行、维护金融安全、创建诚信空间提供了智能方案。 构建可信协同机制,强化调解公信力 司法链智能合约通过设置“自愿签约—自愿履行—智能扣款”的全流程环节,建立“法院主导、当事人履约、金融机构参与”的诉前调解可信协同新机制,法院以监督确保调解公信力,当事人以自愿受约确保调解可履行性,金融机构以代扣赋予调解协议约束力,构建起基于司法链智能合约的“准执行查控机制”,促使诉前调解协议获得类比“司法确认”的约束力,使大量纠纷无需进入司法程序就得以化解,让矛盾纠纷真正止步于“诉前”。 突出自动履约特性,倡导诚信价值 司法链智能合约流程包括生成智能合约-完成实名认证并签约-合同文本内容及智能合约上传至司法区块链-智能合约自动运行-合约无法执行后转入多元调解流程-纳入信用联合奖惩机制等,自动履行机制是其最显著特征。平台通过扩大认可的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代扣渠道,增强对债务人的约束力,促使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在链上存储、流转,倡导诚信的价值取向,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 完善多重保障制度,助力诚信建设 强化司法救济。当事人提前履行诉前调解协议的,调解员可根据协议履约情形随时终止本次代扣。对智能扣划仍未实现全部权利的情形,可进入法院诉讼程序,完成纠纷智能立案。强化衔接机制。智能合约划扣未到位且符合督促程序适用条件的,债权人可向法院申请适用电子督促程序,由法院发送电子支付令再次督促还款,若支付令生效后债务人仍未履行还款义务,法院以强制执行力作为最后保障。多角度全方位为债权人的利益保驾护航,促进诚信社会建设。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