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冲击影响,杭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政府关于“六稳”“六保”的工作部署,推动融资畅通工程迭代升级,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牵头搭建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又称“杭州e融”,以下简称平台),打造金融服务“数字化”产品超市和市场主体信用服务体系。2020年4月,平台作为杭州市“信易贷”平台接入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截至9月末,平台已累计为4.2万家小微企业撮合融资需求1200亿元,其中授信金额1000万以下的小微贷款占比近96%,信用贷款占比近1/3,小微企业融资质效取得了新突破。 一、问题需求 融资难问题长期困扰小微企业发展,其中信息不对称被认为是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源。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缺乏,信息不对称矛盾突出。一方面,银行难以收集和甄别小微企业有效信息进行信贷决策,面临抵押难、授信难、风控难“三难”问题;另一方面,小微企业难以全面了解银行产品和服务。 二、场景建设 (一)搭建金融产品超市。 平台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联动银行机构发布面向中小微企业的290余款融资产品,搭建“数字化”金融产品超市。同时,持续联合部门与金融机构开展产品与服务创新,先后和多个政府部门合作,推出“跨境贷”、“知识产权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等各类融资专区,为企业匹配最符合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 (二)创新融资撮合模式。 平台为企业提供“定向需求发布,指定银行直接受理”的融资模式,企业可通过比价,选择最有利于自身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同时,推出“公开需求发布,多家银行抢单”的银行“抢单模式”,变“企业找银行”为“银行找企业”,极大提升了企业的融资体验。此外,平台还开发了智能撮合功能,针对企业个性化需求主动为企业匹配融资产品。 (三)深挖数据信用价值。 平台通过对企业信用相关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归集处理,构建了包含工商、税务、社保、公积金、司法等30个部门数据的“金融主题库”,并对数据进行“精加工”,开发上线企业信用分、信用报告、企业画像、辅助信审模型等企业信用功能,深入挖掘数据信用价值,为银行的企业授信提供信用数据支持。目前,部分银行已将平台信用报告使用嵌入行内授信流程,借助平台提供的信用服务功能,有效提高了信用贷款发放比例。 三、改革突破 (一)践行“最多跑一次”,跑出融资服务“加速度”。 平台通过人脸识别和电子签章技术,方便快捷实现企业主授权,无需填报纸质申请表格,实现“一键申请融资”。同时,平台结合大数据分析多维度判断客户风险,与银行机构合作推出“小微e贷”产品,以税务、工商和征信数据为基础,形成“线上自动审批、秒级响应、纯信用”三大产品优势,仅需核验客户身份,5分钟即精准完成贷款审批,较传统银行放贷流程有了质的飞跃。 (二)汇聚部门合力,实现融资服务“全天候”。 秉持“全市一个平台”理念,平台联合市直部门、区县,连通产业大脑、亲清在线等10余个平台渠道,开展“进园入企”服务推广活动,打造“全渠道7*24小时政银企融资对接会”,力争实现“企业办事在哪里,平台服务到哪里”。 (三)坚持产品创新,提升融资服务“精准度”。 通过“ 政策性信保+银行授信+政策风险担保”的融资闭环模式,平台开发了“杭信贷”产品,为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提供纯信用、免抵押、成本低、速度快的贸易融资,成功入选了国务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截至9月末,“杭信贷”已累计为114家企业授信7.95亿元,发放贷款2.49亿元,年平均利率3.43%。 下一步,平台将持续丰富数据资源应用、优化功能、提高服务精准度与入驻企业活跃度,努力为杭州小微企业提供更精准、更简便、更务实的信贷服务,探索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杭州模式、杭州方案。 |